您现在的位置: 首页 >> 新闻动态 >> 新闻速览
摸山探宝再谱新篇:英山“四普”新发现文物点105处

在前期扎实文物普查基础上深挖潜力,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再传捷报:截止到6月3日,累计新发现文物点105处,数量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(396处)总量的26.5%,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,为丰富我县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注入强劲动力。

面对前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后“再发现”难度剧增的挑战,我县普查队员迎难而上,以“深山寻宝”的韧劲开辟新局。三大关键举措有效打通新发现瓶颈:

1. 宣传动员下沉,压实属地责任凝聚合力

强化组织领导,层层压实责任:在普查工作前期调度会上,县“四普”办创新工作方法,对乡镇、重点行政村文物保护员进行培训,有效争取了镇、村两级属地的高度重视和实质性支持。此举显著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参与度和责任感。

织密信息网络,广开线索渠道:依托镇村组织力量,通过召开村民会议、发放宣传册、张贴公告、利用微信群等多种形式,深入宣传文物普查意义及线索征集办法,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提供新线索,营造了“保护文物,人人有责”的浓厚氛围,构建了覆盖广泛的基层信息网络。


2. 田野走访深耕,依靠群众智慧挖掘潜能

老点复查与新点探寻结合,深挖细究:队员们在对已知文物点进行系统性复查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,绝不满足于现状记录,而是将此作为发现新线索的重要契机。他们带着问题意识,在调查间隙和休息时间,大量走访、深入咨询当地老村民、村干部、乡土文化爱好者,耐心询问当地历史传说、地名由来、旧时建筑、生产活动遗迹等信息。

扎根田间地头,捕捉蛛丝马迹:队员们坚持“用脚丈量,用心倾听”,常常在田间地头、村口树下与村民“蹲点式”交流,不放过任何口述史中的细节。这些来自民间、源于生活的点滴信息,经过专业研判,往往成为指向未知文物遗存的关键线索。


3. 经验传承引领,依托专业智慧精准勘探 

积极发挥“老带新”机制作用,由经验丰富的“三普”老队员带领青年队员,深入观察山形地势、水文地貌特征,结合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记载,运用长期积累的勘探经验进行综合研判。尤其在古墓葬、古遗址等隐蔽性强、经验依赖性高的领域,这种基于地形地貌分析和历史经验判断的“土办法”与新技术结合,成效显著,成功定位了一批重要新发现。


查队员们坦言:“每一次新发现,都意味着要走进更远的山坳、拨开更密的荆棘,但我们深知,每一块残砖断瓦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密码。”正是这种“签责任书”的担当、“访百家言”的细致和“察山形势”的专业,共同支撑起105处新文物点的发现。

据悉,此次我县新发现文物点以古墓葬居多,年代跨度从宋代到清代不等,不仅有效填补了我县历史序列中的若干缺环,更生动印证了这片土地上文明演进的厚重足迹。县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胡义斌表示:“在存量资源深耕中取得如此增量突破,展现了英山文物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和卓越的专业能力。这得益于我们将行政推动力、群众智慧和专业经验进行了有效融合。这些新成果不仅是我县文化自信的基石,也将为后续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。”

英山“四普”工作以“再发现”的韧性持续叩问大地记忆,为守护民族根脉贡献坚实力量。深山密林间,普查队员的身影,正成为探寻历史、连接古今的坚实桥梁.